
出處:http://cooking-at-the-front-line.blogspot.tw/2014/02/blog-post.html
前一陣子,這張照片在Facebook和Plurk上都有滿多人在不斷地轉發,
也許你也看到了,也許沒有。
【今天】
一直以來 我們總是將
山林與溪流讓渡給財團 良田換作泥水樓房
父母交予療養院 兒女托付幼兒園
青春抵押給銀行
把一切有限的資源讓渡
直到失去立足之地
短短的一首詩,打動了我,也打動了許許多多的網友們。
我們家剛好也是被徵收戶,
也許有人知道了就會說:「真好,這樣原本不值錢的農田立馬就翻了好幾倍的價錢!」
但土地的價值又怎麼會是單單用金錢就能夠衡量的呢?
小時候的世界放眼望去就是滿眼綠油油的良田,旁邊是一片竹林,
出門就見灌溉用的溝渠,附近有好幾座大大小小的池塘和埤塘,
家家戶戶都種些青菜、水果、花卉,養著雞鴨魚鵝豬牛狗……等不同的動物,
遠遠才一戶人家,大家的房子都不小,畢竟農地本就不貴,
況且很多都還是住在古早的三合院內。
即便是夏天,在戶外也不會覺得熱的無法忍受,因為水田和植物本來就多少可以調節氣候,
迎面而來的風是暖的,但也不會覺得不舒服。
還記得那個時候家裡的地址是沒有街道名稱的,
因為附近的路基本上都是產業道路,沒有路名,໐໐里໐鄰直接就接໐໐號了。
住在這裡的人基本上都互相認識,
家裡的成員有誰、做過什麼事情大家都知道,
平常也會到對方家中串串門子,
有事情的時候相互幫忙。
然後有一天就說是要被徵收了。
當然一定有人是很高興的,因為種田真的是賺不了什麼錢,
他這一生也許就靠這個翻身了;
但幾家歡樂幾家愁,必定也會有不開心的,
因為這片土地對他們來說不只是財產,它還是『家』。
剛搬離鄉下來到都市的時候其實是很沒真實感又難以適應的,
新家是住宅區裡的透天厝(因為不是台北,所以價格不到台北市公寓的一半甚至再更低),
只覺得在房子裡走沒兩步就要撞壁,不只我如此,阿嬤也有同樣的感覺,
覺得一切都很奇怪,而別人才覺得我的想法奇怪。
為什麼從窗戶看出去沒有藍天和綠地是正常的?
為什麼一個社區的人可以如此的生疏?
夜裡抬頭看不見滿天的星星也沒有人覺得奇怪?
玊蘭花這種長在家門口的東西為什麼可以拿來賣?
我們和自然變得如此疏離卻沒有人覺得這是個問題,
好像我們的生活和其它自然界中的動、植物們只能是完全的競爭關係,
又或者只是把它們當成百分之百的資源來看待。
過了幾年回去原本應該是舊家的地方一趟,
這次給我很大的衝擊,
整個視野裡只有滾滾紅土和來來往往的沙石車。
記憶裡曾經的池塘、竹林、水田、菜園全都化成了一片平坦的紅土,
當下內心才忽然意識到什麼叫做徵收,
那種被活生生連根拔起,同時失去『家』和『鄉』的痛,
那些下決定徵收土地的官員們怎麼可能有想過?
失去立足之地的我們又該何去何從?
為什麼沒有一個完整的配套措施?
又為什麼你們會覺得『價值=金錢』?
為什麼我們的政策總是這麼的短視近利、沒有一個長遠的眼光?
所以,以後若是你們知道了誰是被徵收戶的時候,
先不用急著羨慕人家,因為我們就只是受災戶而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